医生年薪69万,固定收入占7成,深圳医院的薪酬改革尝试
医生应拿多少钱?这笔钱该怎么发,才能减少过度诊疗,同时激发工作积极性?
医院薪酬体制直接影响诊疗行为,也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。今年8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提到要提高医生固定收入占比,突出公益性,并重视儿科、感染科等科室的薪酬分配。
对医疗机构来说,推行薪酬改革不得不解决医院营收如何闭环、怎么避免“大锅饭”带来的个体“躺平”,以及更为艰难的、怎样对既得利益者进行重新调整等问题。近日,记者前往深圳市,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了采访。
12月10日,香港大学深圳医院。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
薪酬探索:让固定收入占大头
进入门诊医技楼一直往里,是一条长长的“医院街”。
12月10日10点,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街心的小广场就云胶片做演讲,一些候诊者在台下倾听。小广场平日用于健康宣教,也会有急诊医生传授市民心肺复苏技术。
诊疗区域设置在街道两侧。首次就医的患者,会被推荐进入第一间全科医学科首诊。紧挨着的是“病人关系科”,用于调解医疗投诉纠纷,内部设计更像常见的政务大厅。
2012年,深圳市人民政府全额投资引进香港大学现代化管理模式,建立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。从空间设计和科室名等细节处,可感受到这家医院与一般内地医院不同,内部体制的差异或许更大——该院医生平均年薪为69万元,是当地社平工资的4.8倍,其中固定薪酬占70%,绩效考核为30%。
薪酬制度直接影响医生的诊疗行为,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一环。
一般而言,绩效收入在医生的收入中占到大头。记者采访了两位北京三级医院的医生,其绩效工资的占比在6-7成左右,明显高于固定工资。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展示的一组内部数据中,列举了北京、四川、浙江三地的三所知名三甲医院的人员薪酬结构,显示固定收入占比在20%至47%左右不等。
2021年,国家医保局、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》中提出“严禁下达创收指标,不得将医务人员薪酬与科室、个人业务收入直接挂钩。”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》中提到“注重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,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。”
今年8月,雷海潮围绕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中医疗改革内容提到,要进一步调整医务人员的收入结构,主要是提高固定收入占比,突出公益性。
“光做人事制度改革,医院搞不下去”
“我们自2012年运行以来就实行一套全新的人事薪酬制度,以固定工资为主、绩效为辅。绩效考核以员工工作表现、成本控制、质量与安全、患者满意度为主,与科室的创收、药耗收入脱钩。”徐小平告诉记者,在绩效考核时,该院考虑医生的工作负荷,如工作时长,而不是创收能力,“譬如儿科不挣钱,但看病人时间更长,医生照样拿很好的绩效。”
这也涉及薪酬改革的另一个点,科室差距。“金眼科、银外科、累死累活妇产科”等段子流传颇广,一位医生告诉记者:“科室之间收入的差别,就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一样大。”
雷海潮今年也提及,“从制度上解决公立医院薪酬分配问题,通过机制来调整补齐短板,推动医疗机构不同科室、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,尤其加强社会所需、长期难以得到加强和发展的短板学科和专业,如儿科、感染科、麻醉科、病理科、精神卫生科、护理专业等科室的薪酬分配。”
徐小平告知,该院同一职系、薪级的员工在不同科室的固定薪酬相同,保障儿科、全科、产科等相对弱势科室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。综合加权系数用来调整不同科室之间同岗同级人员的绩效工资差距,目前普遍控制在1.8倍以内。
薪酬改革的好处似乎显而易见。徐小平称,医生对薪水有预期后,不再需要通过过度诊疗来谋取更多绩效;绩效与创收脱钩,科室主任也更愿意将临床技术传给年轻医生。上述接受采访的北京医生则表示,应当缩小科室收入差异:“各科都是在解决自己领域的重要问题,本身能有多大区别?这种差异容易被利用,有的院领导更愿意对自己的学科投入更多资源,其他科室敢怒不敢言。”
与此同时,薪酬改革也面临其难点,采用新的薪酬结构,医院必须解决两大问题:经济上如何维持运营,医生“躺平”怎么办?
“光做人事制度改革,这个医院就搞不下去。”徐小平表示。该院采取的是“自主设岗、自主定薪、自主招聘”,对于绩效考核不达标的医生可以予以解雇,既往有类似案例;内部分配上整体倾斜于医生,而护理、行政等其他岗位的收入相对拉低。
在经济逻辑上,该院通过提高门诊诊金、住院按床日病种打包付费等方式,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收费,以弥补收入上的缺口。收入减少与服务提价之间的平衡经过了一个艰难的摸索过程,“很难,也要和医保局谈,争取到政策支持。”
但该院也因其特殊的性质,在改革中面临更小的阻力——其打包收费价格的设定得到政府机构的特批,薪酬体制是从0开始建设,无需对已成形的体系大刀阔斧。
被问及其他医疗机构薪酬改革从何入手时,徐小平说,“传统薪酬体系进行改革确实很困难,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要小步慢跑,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可以做‘加法’,带量采购把药品耗材的费用降下来,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收入,可支配收入高了之后,再去改就不一样了。”
广东省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%
12月10日下午,围绕三明医改经验推广,国家卫健委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。广东省、广州市及深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地包括集中采购、价格调整、薪酬改革在内的医改情况。
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表示,2022年以来,广东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亿元左右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0%左右。该省完成500多个药品和10余类耗材省级集采,平均降幅超过40%;调整价格项目3461项。目前,广东省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5%,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地区卫生总费用比重保持在26%以下。
深圳市委常委,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介绍,深圳市拓宽财政、医保、价格等薪酬保障来源,优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、医院不同科室之间薪酬的差距,逐步缩小奖励绩效工资占比。
该地取消药品加成,落实48批次药耗集中带量采购,承接3批次省际联盟集采,开展7批次耗材价格谈判,节约采购金额140个亿。当地调整了近5000项医疗服务价格,提高诊查、护理、治疗、手术等服务价格,重点支持护理、儿科、中医等学科的发展,提高的部分主要由医保基金来承担,2023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4.4%。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(DIP)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,付费的病例占比达到99%以上。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.4%,全市公立医院均没有负债运营。
新京报记者 戴轩
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张彦君
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,转载自沈阳屹晟自控设备有限公司,原文地址:https://wap.syysheng.com/post/2481.html